在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任务中,SmartSolo节点地震仪凭借超强环境适应性和高可靠产品实力,成功助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考团队成员顺利完成极地地震观测任务。此次科考在极寒环境下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为我国南极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本次科考任务聚焦于南极冰下基岩结构及冰下湖的精细探测,旨在揭示冰盖动力学特征及其与基岩的相互作用机制。科研团队在极端低温环境下进行连续观测,成功获取了高质量的地球物理数据。
在探测过程中,地大北京科研团队使用了199台SmartSolo IGU-16HR节点地震仪以及自主研发的轻量震源开展主动源地震冰下基岩结构和构造信息探测,在麒麟湖区域完成10公里的探测作业,成功获取了冰盖内部和冰下湖反射信息,为冰下湖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支撑。
SmartSolo节点地震仪在本次南极科考表现卓越,节点地震仪在地面环境最低温度-45℃的极寒条件下展现了出色的稳定性,科研人员连续进行12天数据采集(由于采集目标地点离中山站很远,单程要两周左右,因此只采集了12天数据)。节点地震仪设备回收后,电池电压仍保持在7.5伏(剩余电量60%),充分验证了其超长续航能力。
科研人员观测设备日志显示,SmartSolo的温度适应性与放电性能表现优异,曲线高度一致,再次证明了该设备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为极地地震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通过高精度地震波探测,团队后续可以利用这些高精度的数据了解冰下基岩的构造特征,进一步探明冰下湖的空间分布及水文特性。
(设备温度曲线)
(设备放电性能)
南极冰下基岩和冰下湖的研究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冰盖稳定性及深部地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科考不仅验证了国产地震仪在极地环境中的适用性,也为我国后续极地探测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科研团队将进一步分析所获数据,深入探究南极冰下环境的演化规律,助力我国极地科学研究迈向更高水平。